2025年事业单位备考:医学知识—骨肉瘤的知识点总结

2025-07-31 10:45:53 来源:旺黔诚·大树职教

分享到:

1.概念: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,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。往往早期就有肺转移,多是通过血行转移。

2.好发人群及部位:以11~30岁多见,多见于男性。长管状骨的干骺端最好发,膝关节周围,即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多见。其次为肱骨和股骨上端。

3.分型:成骨型(以瘤骨增生为主)、溶骨型(以骨破坏为主)、混合型(骨质的溶骨性破坏和肿瘤成骨同时存在)。

4.临床表现:骨肉瘤三大主要症状为疼痛、局部肿胀及运动障碍,以疼痛最为常见,多为夜间重,不易缓解。若皮温高则很可能为恶性。

5.X线表现

(1)骨质破坏:多始于干骺端中央或边缘部分,骨松质呈小斑片状骨破坏,皮质边缘示小而密集的虫噬样破坏区。

(2)肿瘤骨: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的肿瘤骨是骨肉瘤的本质的表现。主要的形态有:云絮状、斑块状、针状。

(3)软组织肿块:表示肿瘤已侵犯骨外软组织,肿块多呈圆形或半圆形,境界多不清楚。

(4)骨膜新生骨和Codman三角。

6.骨肉瘤与其他骨肿瘤的鉴别


骨软骨瘤

骨巨细胞瘤

骨肉瘤

尤因肉瘤

病变性质

良性

交界性

恶性

恶性

好发年龄

青少年

20~40岁

青少年

儿童

好发部位

长骨干骺端

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

干骺端

长骨骨干、骨盆和肩胛骨

生长方式

向外生长

骨内生长

骨内向骨外生长

外生性生长

临床表现

可长期无症状,生长缓慢

肿胀,疼痛,关节活动受限

肿胀,疼痛进行性加重

局部疼痛、肿胀并进行性加重

X线

干骺端向外的骨性突起

骨皮质变薄,呈肥皂泡样改变

Codman三角(日光射线征)

“虫蛀样”溶骨改变、“葱皮样改变”

7.CT扫描和MRI检查:是判断骨肿瘤性质、范围和有无周围软组织浸润的有效手段,可早期发现肺部和其他脏器的转移病灶,是骨肉瘤临床检查的常规项目。

8.核素骨扫描:是早期发现和晚期鉴别有无转移病灶的常用方法。

1.概念: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,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。往往早期就有肺转移,多是通过血行转移。

2.好发人群及部位:以11~30岁多见,多见于男性。长管状骨的干骺端最好发,膝关节周围,即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多见。其次为肱骨和股骨上端。

3.分型:成骨型(以瘤骨增生为主)、溶骨型(以骨破坏为主)、混合型(骨质的溶骨性破坏和肿瘤成骨同时存在)。

4.临床表现:骨肉瘤三大主要症状为疼痛、局部肿胀及运动障碍,以疼痛最为常见,多为夜间重,不易缓解。若皮温高则很可能为恶性。

5.X线表现

(1)骨质破坏:多始于干骺端中央或边缘部分,骨松质呈小斑片状骨破坏,皮质边缘示小而密集的虫噬样破坏区。

(2)肿瘤骨: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的肿瘤骨是骨肉瘤的本质的表现。主要的形态有:云絮状、斑块状、针状。

(3)软组织肿块:表示肿瘤已侵犯骨外软组织,肿块多呈圆形或半圆形,境界多不清楚。

(4)骨膜新生骨和Codman三角。

6.骨肉瘤与其他骨肿瘤的鉴别


骨软骨瘤

骨巨细胞瘤

骨肉瘤

尤因肉瘤

病变性质

良性

交界性

恶性

恶性

好发年龄

青少年

20~40岁

青少年

儿童

好发部位

长骨干骺端

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

干骺端

长骨骨干、骨盆和肩胛骨

生长方式

向外生长

骨内生长

骨内向骨外生长

外生性生长

临床表现

可长期无症状,生长缓慢

肿胀,疼痛,关节活动受限

肿胀,疼痛进行性加重

局部疼痛、肿胀并进行性加重

X线

干骺端向外的骨性突起

骨皮质变薄,呈肥皂泡样改变

Codman三角(日光射线征)

“虫蛀样”溶骨改变、“葱皮样改变”

7.CT扫描和MRI检查:是判断骨肿瘤性质、范围和有无周围软组织浸润的有效手段,可早期发现肺部和其他脏器的转移病灶,是骨肉瘤临床检查的常规项目。

8.核素骨扫描:是早期发现和晚期鉴别有无转移病灶的常用方法。

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及网友投稿,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,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,非盈利目的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。

在线咨询 客服电话